胃息肉
胃息肉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它个头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绿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为什么会长息肉呢
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1、遗传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胆汁反流
4、长期服用抑酸药
5、吸烟
6、饮酒
7、某些食物:有人认为进食较多肉类(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
8、年龄、性别: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胃息肉有哪几种呢
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1、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这个家伙是潜在的杀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
所以,对这些息肉决不能姑息养奸,一经发现,格杀勿论,并要定期复查,只要他一露头,就切,犹如剿匪,务必斩草除根。
2、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约40%的会完全消退。
但是,作为消化科医生,还是提醒你,尽管它一般不会癌变,如果比较大(>2cm),还是要切除为好。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
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基本不会癌变。
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
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为大多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然胃镜检查时发现。有的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慢性腹泻等症状。
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以出现幽门梗阻症状,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会癌变。
所以,胃镜检查如发现有胃息肉,必须取活检,以证实息肉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需要切除治疗,以绝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据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医院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内
科
推
介
内科现有医护人员2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名,并有医院心血管、呼吸内科等专家定期到院查房和坐诊,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诊治经验丰富。
诊疗项目
目前开展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消化、肾等疾病的诊治,可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并配合非药物疗法等提高诊疗效果。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