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不用背锅北大教授解读过度医疗

近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每人平均1年要看7次病,远超发达国家每人~4次/年的看病次数,达世界之最,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医疗”。同时,全国医疗费用已从40年前的亿元增至如今的亿元。

图片来源:采访截图

过度医疗非一方之因

过度医疗这一话题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提出。

某次会议上,时任原卫生部副部长、肝胆外科专家黄洁夫表示:“很多药是不该吃的,患者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但还在做;很多手术只会使患者更痛苦,但也在做。”同时,他建议所有医生反思“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

他就自己的专业领域举例: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医院确诊了胆囊结石,无论患者有无症状,均建议进行相关处理。

黄洁夫教授

根据中新网相关调查显示,47.4%的网友表示自己曾经遇到过度医疗的经历,6.8%的网友表示自己疑似遇到过度医疗的经历。

过度医疗这件事,从以前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到如今的“甲状腺结节”“肺结节”。患者埋怨医生过度医疗,医院的相关指标,医院埋怨相关法规的“条条框框”……

但过度医疗并非一方的原因,单纯将问题和原因推给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而如今的局面是多方原因一同促成的。

(1)患者层面:部分患者由于医疗知识匮乏,且互联网上的伪科普满天飞,患者宁愿相信网络,也不相信医护人员。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健康意识较高,频繁检查、小病大治等,这些原因均会造成过度医疗。

(2)医生层面:由于目前的医疗大环境,很多医生无奈需要为患者开具全面的检查,以免出现疏漏让医生“背锅”。当然,也不排除少部分医生的理论知识、实操欠缺所致。此外,自从实行DRG/DIP付费后,医院开始自负盈亏,将医生的绩效和相关指标挂钩,迫使医生不得不对患者进行过度医疗。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有大使命:给医保省钱,给患者省钱,给医院赚钱!

()医院层面:就像李玲教授所说,医院自负盈亏,为了多挣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大量”,医院下达政策,医生开始实施……

(4)社会层面:DRG/DIP付费政策、医疗法规等一双双“无形的手”推动着过度医疗的出现、增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医生期望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

如今,李玲教授再次将“过度医疗”这一话题推向公众的视野,并明确指医院要创收。但是,这只是一种占比相对较多的原因,并非唯一的原因。

李玲教授提到,目前全国的医疗费用是亿元,但仍未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

或许是“创收”,或许是“绩效”,也或许是“利益”……比如为了有效降低药耗占比,医院针对各科室制定了明确的药耗占比考核指标,并将其与医生的绩效工资紧密挂钩。然而,在科室追求完成指标任务和争取更高绩效工资的过程中,一些非直接治疗所需的医疗服务等过度医疗行为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更重要的是,种种行为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医患矛盾频频发生。

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李玲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将医保、医疗和医药联动起来。

图片来源:采访截图

我国缺少一个机构统领医保、医疗和医药,这也使得三方无法协同,医院亏损。同时,医院是公益性单位,但如今由于财政和医保投入不到位,国家投入占比不到8%,医院要靠自己创收90%以上。

因此,避免过度医疗,医院、医生、药品,必须要从顶级制度进行改善,国家需建立健全、公平的制度、法律法规,逐步向下扩散。切断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科室经济收入及处方、检查、耗材等收入的直接挂钩关系。医院、医生松绑,医生的诊疗行为才会不再受利益驱动,从而大大降低“多做检查”“过多治疗”的发生概率。

而这些举措与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如出一辙,我们相信,医院即将回归公益性,医生的使命只有心无旁骛地治病救人!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xirou.com/dryy/130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