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哥吃肥肉容易长胆结石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大鱼大肉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但吃出来的病也多了。湖北武汉六十多岁的范婆婆胆囊中取出了颗结石,把医生都吓了一跳。医生表示,她患病的原因正是跟饮食有关。
据范婆婆介绍,十多天前,她突然觉得腹部疼痛难忍,完全弯不了腰。家人赶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胆囊已经被结石给塞满了,这导致范婆婆的胆囊基本失去了作用。
随后,医院通过微创保胆取石的方式从范婆婆的胆囊中取出了颗结石,这一下把医生和患者都吓了一跳。这就是范婆婆体内取出的结石,密密麻麻一大盘。最小的跟芝麻差不多,大的竟然长得和桂圆一样的尺寸。
根据对结石成分的检测,医生发现这些结石主要是由胆固醇构成,它们和范婆婆平时最爱吃的肥肉有直接联系。范婆婆表示,自己每天都要吃两三片巴掌大的肥肉。医生介绍,肥肉中胆固醇含量非常高,过分油腻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吸收过多的油脂,从而出现代谢困难,就非常容易出现胆结石。
日常生活中,饮食最好是以清淡为主,荤素要科学搭配着进行,适量多饮水,多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可预防结石再生。一般情况下,成人最好是每隔半年进行一次彩超查结石,以预防胆囊结石的产生,做好早发现、早治疗。
胆结石是常见病,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0%,其中有胆石症家族史,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发病率在20%以上。除了遗传因素,胆结石的形成还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也可以说部分胆结石是吃出来的。除了像范婆婆一样每天吃肥肉以外,下面这些习惯也可能引发胆结石。
这些习惯也可能引发胆结石
1、不规律饮食
不规律的饮食既打乱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又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出,胆汁黏稠度增加,易引发胆石症。所以,一日三餐,按时吃饭!
2、爱吃甜食
喜爱甜食或过量摄取糖含量高的食物如精致的大米、面粉等会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之间比例失调。过多的糖分又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增加形成结石的危险。
3、不吃早饭
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酸含量减少、胆汁浓缩,极易形成胆结石。而夜生活频繁、长期吃了夜宵睡觉,餐后产生的尿液就会全部储留在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路中尿液的钙含量不断增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泌尿结石。
4、吃得太油
长期高脂饮食,特别是长期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肾、小肠、大肠等内脏及鸡鸭等禽类的蛋黄等,食用后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升高,破坏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若同时伴有胆汁瘀积、胆盐或卵磷脂沉积,就极易产生胆石。此外,长期高脂饮食易使人肥胖,加之不好运动,使胆囊肌肉张力下降,胆囊排空延缓,胆汁瘀积,也会导致胆结石形成。
5、吃得太素
有人会说既然高脂饮食会导致胆石形成,那就少进食或者不吃胆固醇类食物。殊不知,长期低脂饮食同样有害。长期低脂饮食、素食会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造成胆汁缺乏及营养不良,使得机体内一些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脂质减少或缺乏,也会导致胆汁中的卵磷脂、胆汁酸盐等减少,会比胆固醇更严重地破坏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三者之间的正常比例关系,因而也会引起胆结石。
6、不爱喝水
平时不太爱喝水,或者饮用含钙、镁离子较多的硬水,胆汁浓缩也容易生结石。
水质的硬度还与水的来源有关,来自深井的水,尤其是矿泉水,溶解地壳内有益于人体的元素(钙、铬、镁、锰等)较多,属于硬水;而河流、湖泊的天然降水中含有此类元素较少,故称软水。
每天还应保证饮水达~毫升(约7~8杯)以稀释胆汁。还可适量吃些米汤、稀粥等。
7、老生闷气
老生闷气、长期压抑,找不到出口“泄洪”,就会肝气郁结、气滞,胆汁易瘀阻,就易产生胆结石。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对症吃些调节情绪的中药。另外,笑也是一味良药,不仅能养肺,还能疏散郁结,使身心通畅,通则不痛。
8、体重超标
缺少运动易导致胆囊功能和胆囊肌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造成胆汁滞留淤积等,导致胆固醇沉积成石。而缺少运动和常食油腻极易导致肥胖,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9、减肥过快
一般情况下,减肥者限制饮食,只摄入低热量食物,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瘀滞,胆固醇就会析出沉淀,黏液浓缩,最终形成胆结石。在减肥的头两年最容易形成胆结石,尤其是快速减肥的2-4个月期间,约有1/4的减肥者会出现胆结石。
是否该继续减肥,要看体重是否需要减肥;一般来说,减肥应该控制在每月减掉3-4斤为宜。
以上这些习惯你有吗?身体健康与个人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多喝水,远离胆结石。
痛风能吃豆腐吗?这个误区很多人还不知道
一半孩子耳朵上都有这个小洞,千万不可大意
装修过才敢告诉你们,这5个东西真的很坑,谁用谁后悔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