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大医院普外科门诊,一上午两百多位病人,里面有十来位是来看胆囊结石的,而且都要做手术切除胆囊。
“现在,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真的很高,有近10%。”浙医二院副院长、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梁廷波教授说。
杭州人胆囊结石发病率约10%
大部分是吃出来的结石
梁廷波教授说,现在胆囊疾病的发病率很高,特别是胆囊结石,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有10%,十个人里面有一个有胆囊结石。在浙医二院,每年因为胆囊结石而切掉胆囊的病人就有两三百位。
“目前,临床上胆囊结石的病人大多是胆固醇型的结石,和饮食结构有关。可以说是吃出来的结石。”梁教授说。
胆囊为什么产生结石?
主要是胆汁成分的改变,胆汁包含胆汁酸盐、胆固醇、胆红素、水和一些电解质。在一般的状态中,这些胆汁里的成分都是可溶的。而胆汁里面的物质发生改变,溶液的环境也随之改变,物质在水里面出现过饱和,无法溶解,于是析出了晶体,晶体慢慢沉积,形成小结石。胆囊结石就这么产生了。
就拿胆固醇型的胆囊结石来说,人们摄入了过多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胆汁里的胆固醇增加,析出晶体,产生胆囊结石。
另外,胆囊的局部炎症、细菌感染、激素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胆囊结石。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
女性、年龄≥40岁、肥胖者、不吃早餐者和有家族史者。
为什么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得?
浙医二院普外科主任吴育连教授说,胆囊是存储胆汁的器官。人体经过长时间进化,各个器官都有一定的节奏。比如说胆囊,一天三餐,胆囊定时排出胆汁。早上吃早餐,胆囊排出胆汁,中午和晚上也是如此。如果不吃早餐,那么早上胆囊就不用排出胆汁。
“这么一来,早上胆汁无法排出,沉积在胆囊中,违反了‘流水不腐’的道理,胆囊中有些结晶体就会沉积下来,形成结石。”
女性发生胆囊结石的概率要比男性高,比例大约为2∶1。吴主任说,这可能和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水平高,胆汁功能代谢也会比较高。
胆囊结石要不要拿掉整个胆囊?
病人们都会问医生两个问题,胆囊结石一定要把整个胆囊拿掉?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梁教授说,大部分胆囊结石,容易诱发胆囊炎,出现腹痛、急性腹痛等症状,还会导致胆囊坏死。急性胆囊炎,在老年人身上有一定的病死率。
但是还有一些胆囊结石要不要切,目前医学界的意见并不统一。
梁教授认为,静止型的结石要不要切,临床上根据大小判断,一般超过2.5厘米的,主张切除。因为比较大的结石,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性炎症、胆囊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切除胆囊对身体有没有影响?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脏器,肝脏分泌胆汁,排到胆囊这个小仓库里,存着。等到我们吃东西,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以往认为,如果拿掉胆囊,没有这个仓库,胆汁直接分泌,往肠道里排,不吃饭也排,影响不大。
“从目前的临床病例来看,有一部分病人,切除胆囊对他的消化是有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舒服,胀、痛,肝功能轻度异常,我们把这些症状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梁教授说,发生这些症状,主要原因不明,大部分认为是胆囊切除后,胆总管下端痉挛引起的不适。
“不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不高,在1%左右。这些病人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好起来。也有些病人要在内镜下切开,才能缓解。”
梁教授说,胆囊要不要切,大家还是要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不要过度担心,也不要过度随意。现在医学界认为,绝大多数的胆囊结石还是要切除胆囊的。
拿掉胆囊,胆子真的会变小吗?
还问了梁教授一个问题,胆囊切除了,会不会影响我们的胆量。不是有“胆大包天”“无胆匪类”这样的词语吗?
“哈哈哈,不会的,胆囊是个消化器官,和人的胆量完全没有关系。我们手术完的几个病人,我看看胆子蛮大的么,叫他们不要喝酒,还是要喝。”梁教授说。
除了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也不低,在普通人中约有5%患胆囊息肉。
梁教授说,不管是息肉还是结石,都可能和胆囊癌有关,七八成的胆囊癌病人伴有胆囊结石,而胆囊癌也有可能是胆囊息肉发展而来的。“所以有胆囊方面的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如果医生建议把胆囊切掉,也不要过多的犹豫,要信任医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