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胆囊息肉ldquo病变r

我一直以为现在资讯发达了,大家对医疗知识了解的途径越来越多,掌握的健康知识也越来越多,复杂的尤其是造成严重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患者理论上应该越来越少见。可在临床实践中我却发现并非如此!一直以为我不会也不需要再写胆囊结石——这种最常见的肝胆疾病的科普文章了,但最近处理的一些病人,让我实在是忍不住,便有了此篇。

01

胆囊息肉病变,不要惊慌!

门诊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患者,手持B超报告,面部表情凝重。“医生,您看我的病严重吗”,这些患者的B超报告单上无一例外都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此时我往往会轻描淡写地说不用担心,定期观察就可以。“您看清楚了么?这都病变了!我昨天拿到结果,一晚上都没睡好。我百度过了,息肉病变不就是胆囊癌吗?我还有救吗?”

于是乎,我又不得不把我下面的话再重复一遍。首先这个病变是病理改变的意思,不是病情恶变。什么叫病理改变,正常的没病的我们叫生理,跟这个对应的就叫病理。因此“胆囊息肉样病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做B超的时候看到你的胆囊里面一个像息肉,但又不能确定是息肉的东西。咱来整点专业的名称解释那就是: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哎呀,是这样啊。吓死本宝宝了,那B超医生也是,咋不给俺仔细瞧瞧,整个明白的。”一般患者听完我的上述解释,精神会放松很多,同时也开始埋怨。

B超医生是如何判断疾病?医生手中的探头是一个声波发射器,声波穿透不同的物体时,由于物体的密度不同,反射以及穿透物理的声波量也会不同,原理跟光的折射差不多。息肉咱们就把它理解成“肉”,密度低,穿过的声波多。结石嘛,肯定是石头了,密度高,所以把部分声波被挡了回来。这样B超医生就根据检测到的反射和穿透的声波的强度来大致判断。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判断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都是肉,咱们普通老百姓的肌肉跟那些健美明星的肌肉就没得比。结石虽然是石头,可它在形成的早期也很松散,密度也不那么高。说的直白点:就是有些高不高低不低的,看你咋办。医生就实话实说呗:不清楚是啥!

“教授啊,你看啥检查能把这个病搞清楚啊,我不怕花钱。”这是大多数患者的下一个问题(看来真是被吓到了,心有余悸)。

任何的影像学检查都是间接证据,病理检验才是最终判决。也就是说除非把那个东西拿出来,去做检验。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没辙!

“那CT,核磁共振呢?那些高大上的检查呢?我要不要做。”

这就体医院,而不是靠百度了。需不需要做,做哪一个,这需要医生仔细研读B超报告以后再得出结论,需要理论和经验的结合,再加上医生的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了。如果我要写,本文就会变成长篇大论,就把不是医学专业的你弄得更稀里糊涂。我写这篇科普文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拿到报告第二天才能给医生看的患者读了,能睡个安稳觉,然后心平气和地去看医生。

其实对于很多患者而言,观察可能是最终的处理。就是暂时啥检查也不做,隔一段时间做个检查看看发现的这个东西有无变化。有患者会说:这不是对生命不负责任吗?万一有事怎么办!首先,如果有办法医生肯定会让你去做。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除非是你把胆囊切了。目前你无论花多少钱,拿到的都是:XXX可能,XXX不排除。其次,医生让你观察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医生分析了你的报告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所以看完本文,如果有医生让你去做很多检查,你不要害怕,其实是因为医生比你还害怕,做个CT或者核磁会让大家彼此都轻松点。

怎么观察?如果你是第一次发现,我的建议是用以下办法:6个月的间隔去体检。这种办法早期密集,后面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这样就算是你运气很差也能早期发现,不会误诊漏诊。做什么检查?我觉得B超绿色环保又便宜。■

延伸阅读:

脑血管崩溃前有10个信号,千万别等半身不遂才看到我叫“息肉”,很容易变成癌

流感下的悲剧:从发热到死亡仅13天,这个悲剧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经常胸痛,有医生说没大问题,这是真的么?谈谈微血管心绞痛几片感冒药引发的大抢救,很遗憾……别再往血管投“炸弹”了,三高、心脏病、血管堵塞…根源都是它血栓最怕这个动作,躺着就能做,每天只需10秒

医院范常锋什么叫“挤奶现象”?这种病以前都没听说过,现在每天都有人来问

本文来源:张勇

1、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读者在遇到健康问题时不可将本文作为自行处理的指导或准则,而仍应咨询临床医生。

2、本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刘云涛做客CCTV品牌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xirou.com/drwh/34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