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不超标,BMI也正常,竟然检查出了脂

脂肪肝已成为现今最普遍的肝病之一,目前普通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已达到20%至30%,超过乙肝等肝病而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同时,我国30~40岁男性中,有近四分之一被确诊患有脂肪肝。

随着人们的日常饮食越来越丰盛,我们门诊所接触到的脂肪肝患者也逐年增加。尤其是男性,常常可以见到中年男性挺着啤酒肚前来咨询有关脂肪肝的治疗。

脂肪肝与肥胖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首先,肥胖的标准仅仅是通过BMI衡量的。BMI,也就是身体质量指数,是通过身高与体重计算出来的。体重越大、身高越矮,对应的BMI就会越小。在我国,BMI超过24就是超重,而超过27就是肥胖。

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不胖,不会得脂肪肝。其实,这种认知也不是完全错误,在一定程度上,脂肪肝是一个“表里如一”的疾病。肥胖的人,脂肪肝的发病率的确更高,我国目前肥胖的人群占7.5%,大概就是14个人里面,有一个是肥胖的。而在肥胖的人里面,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60-90%。不过呢,有一种胖,叫做“将军肚”,也就是腹型肥胖,这种人的BMI也许并没有超标,但是就挺着个大肚腩,这种人的脂肪肝发生率也是明显升高的。

而在肥胖的研究之外,也有研究发现,BMI正常的人群其脂肪肝的患病率竟高达10%以上。所以,不是肥的人才会有脂肪肝,但肥胖与脂肪肝之间具有直接的相关性。而此时,我们通常只能依靠实验室指标来寻求脂肪肝的依据。

脂肪肝的晚期即是肝硬化

正常肝脏切片在显微镜下像片树叶,肝细胞整齐地排在一起,被一些“叶脉”样的膜分割成大约万个肝小叶。一旦脂肪“住”进去,肝细胞就变了样子。大小不等的“油滴”成串聚集在肝细胞里,把细胞的“心脏”和化学加工厂里的“机器”都挤得紧紧靠在一起,有时候甚至会把细胞挤坏。

这些“油滴”越积越多,整个肝细胞就被撑得肿了起来,有的像个大气球,有的则会出现肝细胞破裂。肿大的肝细胞会挤压肝小叶周围的血管,影响肝细胞的血液供应。缺少营养的肝细胞寿命会明显缩短,有的肝细胞会因此死亡。肝脏里“住”进去的脂肪越多,肝细胞的损坏程度也就越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脂肪性肝炎。

随着肝炎进展,肝细胞坏死后,血液里的白细胞会派“兵”到肝脏发炎的地方,清除坏死细胞碎片,然后新的肝细胞再生。但随着肝细胞的再生,肝脏会慢慢发生纤维化,一些肝细胞被纤维组织包裹成一个一个的假小叶,血管阻力增加,引起门静脉高压,这就形成了脂肪肝性肝硬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其中,脂肪肝性肝硬化往往在西方国家发生较多,而在我国主要是乙肝性肝硬化较为普遍。但遗憾的是,乙肝性肝硬化目前并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

肝硬化的治疗比较困难

目前,无论是脂肪肝还是肝硬化,西药上都鲜有特效药物。在早期,往往仅仅能依靠饮食控制,但在大量患者身上饮食控制实际上是非常难做到的。而到肝硬化时期,治疗就变得愈发困难。虽然现在有干细胞移植等新型方法治疗肝硬化,但其高昂的成本以及复杂的治疗流程成为了治疗的巨大门槛。

但是,我们也可以采取中药预防或治疗。脂肪肝在中医属于“肥胖”的范畴,而肥胖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湿”,因此脾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的脏腑,如脾胃失常常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阴阳不和,气机不畅,湿邪困脾,湿蕴化热,水湿代谢紊乱,溢于肌腠,而发为肥胖。且中医素有“肥人多痰”之论,故临床以痰、瘀、火互见,阻滞脉络。治疗上常涤痰、化瘀、清火热同治。

金涛教授认为,随着年龄增高,肥胖的辨证有虚实二端,实者多为湿热瘀浊内蕴,虚者为脾肾两亏或肝肾不足,而临床多见虚实夹杂。故以清热利湿、化瘀祛浊、补脾益肾为治疗大法。通过中药治疗,脂肪肝可以从重度转为中度,中度转为轻度,最终可以接近完全消失。

在中药治疗中,比如通过中药调节,像苦丁茶、决明子、垂盆草、泽泻、茯苓等药物,除了可以渗湿化痰,行气利水外,还可以维持人体内“快乐因子”的浓度,防止减肥过程中出现情绪问题。

在金涛教授的诊室里曾来过一位脂肪肝的小伙子,当时小伙子的体重高达余斤,肝功能异常,AST57,ALT,甘油三酯更高达2.09mmol/L,同时,查肝胆脾胰B超示脂肪肝、胆囊息肉。医院等地通过西药治疗,肝功能出现好转。然而,在停药之后肝功能重新恶化。但是,在经过三个月的纯中药治疗下,减重达到26kg,同时各项指标也均恢复正常!

脂肪肝类疾病重在预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早发现早治疗。金涛教授认为,通过循证中医理论,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从整体上改善患者体质,调整人体代谢失衡,是治疗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xirou.com/drwh/12187.html


当前时间: